首页 > 艺术动态

从西部走来的书坛“怪才”张秀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2-28 14:05:49  热度:

     张秀民自幼就酷爱书法艺术。早年,他拎着水写字,手腕挂着铁锤练字,他的习字之风与古人练字没有半点差别,常常以清水代墨,方砖当纸,日日写、天天练,日复一日,苦练不辍。与每一位有所成就的大家一样,张秀民在传统上下过很大工夫。他几乎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给了书法艺术,没有任何爱好,除了写字外,心无旁骛。他翻阅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典,博览诸名家法帖、墨迹,一遍遍地临摹王羲之、王献之、唐怀素、柳公权、欧阳、岳飞、何绍基、张即之的碑帖,拜启功、沙孟海、武中奇为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终于使他练就了深厚的书法功力。他不但左右挥毫,双锋自如,而且左右侧笔、逆笔,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随意,收放自如。1995年冬,全国军事大演习在宁夏举行,时任军委参谋长的张万年前往视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方面专门邀请张秀民前来位于淮海中路的军区教导队,为军委首长写字献艺。李良辉为他铺开宣纸,张万年在一旁观看,张秀民感到受宠若惊,激动不已。他即兴挥毫,左右开弓,侧写飞舞,逆笔生风,一口气写下毛主席诗词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4个大字,张秀民独成新异的笔调和颇见深厚功底的书法表演,让首长们一个个赞叹不已。对书法艺术颇有研究的张万年当即挥毫泼墨,为他题写了艺术怪才张秀民”7个大字。

  欣赏他的书法,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他那豪放奔逸的笔姿,大气磅礴的气势,划沙折股般的笔意,虚实相生的结体,构成了张秀民书法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凝结成了他的雄强拙朴,挺拔苍劲,浑厚中见灵动,虚实中显曲折的独特书风。著名书法评论家塞北星先生评价他的书法时说:携天地之灵气,挟古今之长风,创出集书道老辣、坚实、怪异、含蓄、泼奇于一体的风格。字里行间挟带着深邃、古怪、流畅之韵气,实属千古难得的好书法。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和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媒体纷纷介绍他精湛的书法艺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华人华侨都争相收藏他的作品。

  大凡历代大家,莫不是善于参化天地山川而为我所用的?张秀民踏遍祖国除了台湾之外的所有省份,游历名山大川,七到黄果树瀑布,八上安徽黄山,在大自然中谋求书外之功,寻找创作灵感和激情。所以,在黄山、张家界、泰山、峨眉山、华山、五台山等名胜景点留下的碑刻,都是他创作灵感和激情喷发的结晶;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重要场所的墨迹,也是他书法艺术和江山气象的积淀。在甘肃崆峒山朝天门,启功老先生题写崆峒山”3个字,张秀民题写朝天门”3个字,有人在风景区看见张秀民写的字放在启功字的上面,就告诉了张秀民,谁知,这位来自黄土高坡的陕西汉子不以为然地说,启功先生是一代大家,我的字能和启老的字放在一起就已经很荣幸了,谁的放在上,谁的放在下,那是风景区的需要,牛啥啊?可见他的心态净化到何等程度了。

  张秀民超凡脱俗得真的让人难以置信。1988年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了,但他实在没有时间为那种待遇而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所以他毅然放弃了。他说,武中奇不是会员,范曾不是会员,齐白石也不是会员,但他们仍然是人们公认的大家。是呀,无私成大家,在无我中寻找自我,那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张秀民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但他从来不摆书法家的架子,也不把金钱放在第一位。谁让写,他就写,不分高低贵贱,国家要人要字,他写;草堂百姓求字,他也写。他说,不就是写几个字嘛,牛啥?人家求你写字,写就写呗,摆什么架子呀!他脑子里装了上千首唐诗、宋词,人们喜欢什么他就写什么,人到哪,笔墨就带到哪。他平时不带手机,也不接电话,更不散名片,他不希望有任何外来的纷扰,在他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只有神圣而又崇高的书法艺术。

  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这是张秀民艺术人生的座右铭。甘肃母亲水窖扶贫慈善活动,他主动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义卖;在扬州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时,他得知小海捷身患血友病,在医院无钱继续治疗,马上进行书法慈善义卖活动;汶川发生大地震,他寝食难安,奔走在北京、沈阳、大连等地,到外交部,进大使馆,开展书画义卖活动,义卖作品38.6万元,全部捐献给四川受灾群众。19888月,国家抗灾扶贫办公室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荣宝斋、台湾饭店等地举行抗灾扶贫书画义卖活动,启功、李可染、张秀民等书画大家也被邀请参加。在义卖现场,心系灾区而又不善言辞的张秀民一个劲地挥毫泼墨,即兴书法,求墨宝的观众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3天时间,张秀民就义卖书法作品14万元,在参加义卖活动的书画家中义卖款最多。活动结束时,雷洁琼、启功、李可染、刘炳森等政要、名流与张秀民一起合影留念,至今他还保存着20年前的那张献爱心的珍贵照片呢。

2009218153225.jpg

 

版权所有 张秀民书画院
2012-2010 Copyright reserved 本站图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陕ICP备06012862